一名30多歲護理師,因工作需要長時間配戴口罩,結果某天發現眼睛不適,到眼科檢查才發出現乾眼症,而且和配戴口罩不正確有關連!眼科醫師指出,研究顯示,長時間配戴口罩未密合鼻樑,呼吸氣流往上通過眼球表面,就會增加淚液的蒸發,無形中增加乾眼症風險。
▲戴口罩示意圖。(圖/ETtoday)
馬偕醫院眼科主任鄭惠川指出,該名護理師本身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,且輪值大夜班,乾眼症風險本來就高,在疫情影響下戴口罩時間又比以往更長,每天戴時間超過8小時以上,更是加乘影響。
鄭惠川說明,角膜是眼睛的第一道防線;角膜前方有淚液分佈,淚液由外而內共3層,分別是脂肪層、水層和黏液層,主要維持眼睛濕潤,如果其中一層分泌不足或不穩定,使得淚液滲透壓變高,就會造成角膜破皮或發炎,甚至出現乾眼症,而乾眼症有四大症狀,包含乾澀、異物感、灼熱感、畏光等。
乾眼症成因複雜,鄭惠川指出,年齡、環境、疾病史都是危險因素,可歸納出乾眼症四大高風險族群,包含3C產品重度使用者、65歲以上長者、停經後女性、自體免疫疾病患者。除了風險族群,長時間不正確佩戴口罩、長期配戴隱形眼鏡、雷射術後患者短期也較一般人容易引起乾眼症。
▲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教授孫啟欽與馬偕醫院眼科主任鄭惠川。(圖/ETtoday)
因為疫情影響,戴口罩已經成為國人日常,而且遠端上課、上班、線上會議等,讓使用3C產品時間增加,都對眼睛健康帶來影響。鄭惠川指出,長時間以不正確的方式佩戴口罩,導致口罩無法貼合鼻樑,呼吸氣流會向上流動通過眼球表面,增加淚液的蒸發,如果情況維持超過6個小時,相關風險增加。
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教授孫啟欽指出,乾眼症患者角膜損傷風險較一般民眾提高2.7倍,若不及早確診治療,可能致角膜穿孔、發炎潰瘍等併發症,恐有失明風險。建議民眾,若懷疑罹患乾眼症,切勿輕忽,建議可先透過「眼表疾病指數量表(OSDI)」自我檢測,若數值超過13分,應儘速至醫療院所就醫,透過醫師專業檢查與診斷進行乾眼症的診斷。
孫啟欽解釋,乾眼症的治療目標是打破惡性循環,恢復淚膜生理平衡;依其嚴重程度分為四個等級,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。第一級輕度乾眼症可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,搭配熱敷按摩緩解症狀;第二、三級中度乾眼症,建議除了使用不含防腐劑人工淚液外,加入抗發炎藥物、自體血清治療、淚管塞等方式控制病情;第四級重度乾眼症,除了上述治療方式,必須接受局部免疫抑制劑或手術,以避免視力損害。
鄭惠川也提醒,長時間配戴口罩務必要使口罩和鼻梁貼合,如果沒有辦法,可以使用透氣膠帶輔助;患者除了遵照醫囑治療,平日也應遵守「適當使用人工淚液、用眼過程適度休息、避免長時間使用隱形眼鏡、均衡飲食,多補充維生素A」四種日常照護準則,以改善乾眼不適、促進眼睛健康。